秋冬时期,身边不少孩子都感冒了,等好不容易恢复,可谁知道孩子又直喊“耳朵疼”。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与急性中耳炎有关,这样的患儿在门诊几乎天天都有。
凌晨午夜时间的急诊,也经常会遇到心急如焚的家长带着耳朵痛的孩子前来就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感冒的孩子更容易患中耳炎
中耳炎发病率在儿童中为4%左右,秋冬季节是发病的高发期,而且与上呼吸道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10%左右。
1、一般起病比较急,48小时内突然发作的中耳炎症感染
绝大多数(80%以上)与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黏膜炎莫拉菌)感染有关,少数病*(5-10%)感染,经治疗后,可以转变为分泌性中耳炎。
2、分类: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即耳痛呈持续性;婴幼儿的耳痛特点可表现为易烦躁,有时表现为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仅早期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除主诉为局部持续性较重耳痛症状及婴幼儿耳痛特点之外,还可伴有高热、哭闹、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流脓后缓解。部分患儿早期听力下降。
3、儿童常见感冒后引起急性中耳炎,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发原因。
孩子半夜喊耳朵疼,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近期内有没有感冒、发烧、脓涕、咳嗽等症状;2、近期有没有游泳呛水、挖耳朵、坐飞机等行为或表现;3、判断孩子神志、精神等全身总体状况;4、观察耳朵有没有流出粘脓性的分泌物、耳后有没有隆起或红肿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部分儿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鼻咽部的侧面,另一开口位于中耳腔,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维持中耳炎的正常压力,同时咽鼓管的纤毛运动将中耳腔的液体和细菌排出中耳。
当鼻腔鼻咽部病变时,咽鼓管口受压,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发病率较成人为高,腭裂患儿更易患中耳炎。
如何确诊急性中耳炎?
对急性中耳炎的确诊须满足三个标准:迅速发生的病史,中耳渗液的存在,以及中耳感染的症状和征象。
耳纤维内镜可以更直接观察到耳朵里面的情况,比如黏膜是否发红充血,是否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是否有鼓膜穿孔,鼓膜积液等的表现。中耳炎日常要如何护理?
(1)感冒时注意观察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平日需注意儿童听力表现。要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儿童有夜医院检查有无腺样体肥大。
(2)孩子需要喂奶时,母亲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不宜过急过快。
(3)儿童洗头洗澡、游泳时,注意避免水进入耳道,如有水进入,需侧过头用细小棉签轻轻擦拭,保持清洁干燥。
(4)感冒时应避免用力擤鼻涕,否则感染会由鼻腔进入中耳。可将鼻涕轻轻地吸入鼻后部,再经口腔吐出。
(5)应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注意锻炼,提高抵抗力,尽量少带儿童进入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减少感冒。(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