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唐宋越窰青瓷纹饰》系统讲述越窑纹饰之美
越窑是中国最著名的窑系之一,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而这半部陶瓷史中,越窑又占据了一半以上内容。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生产中心,窑场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等级高档,造型优美、釉层滋润如玉,代表了这一时期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唐宋时期主要生产宫廷用瓷的窑场。至今,上林湖一带散布着近处的窑址,被誉为“青瓷露天博物馆”。
上林湖荷花芯越窰遗址创烧于东汉的上林湖越窑,至南宋时停烧,前后长达一千余年。唐宋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因精湛的烧制工艺闻名海内外,尤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享誉盛名,其装饰亦丰富多彩,尤其是进入北宋后,风格各异、材料绚烂的装饰,更成了越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这些纹饰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越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这种系统的研究仍旧缺如。此次,岑伯明的《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全面系统地归类整理了越窑纹饰。
湖畔越窰遗址系统分类图文并茂展现越窑不同纹饰
《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分上下篇,上篇《纹饰鉴赏》包括“纹饰图案的分类与特征”“边纹辅饰与构图”“刻划工艺与分期”“不同窑口的纹样特点与分辨”;下篇《纹样图录》共收录越窑青瓷标本余件,主要是作者岑伯明近年收集的实物标本,也有公私博物馆、出版物的图片以及藏友提供和窑址考古出土的标本,作者为这些标本拍摄了照片并绘制线图余张。
定窑对蝶纹系耳兽面纹折枝花作者在搜集越窑青瓷标本和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唐宋为重点,对纹饰图案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同时将越窑的主要纹样、流变特点、蕴含的寓意等内容作详尽解释,并就越窑纹饰图案的构图特点、分期以及不同窑口的纹样分辨等作了探讨。书中把收集的纹饰标本拍摄照片,并绘制线图,做到图文并茂,力求知识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增强可读性和观赏性。阅读本书能让读者对越窑青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纹饰图案有一个比较直观和系统的了解。
唐宋时期越窑的装饰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其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装饰工艺和装饰题材两方面。装饰工艺又称装饰技法,可分为刻划花、印花、堆塑、镂雕、褐彩等。唐宋越窑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纹饰大都装饰在碗、盘、钵、盆等大口器物的内底和外壁,执壶、瓶等小口器物的外壁的肩、腹部以及器物的盖面,唾盂与盏托等宽沿器物的口沿等处。装饰题材种类较多,多采用祥禽瑞兽、名花异草。作者把收集的标本按刻划工艺的纹样图案分为10类,对各类纹样的特点、演变背景以及蕴含的寓意予以重点介绍。
南朝莲纹睡盂鱼纹彩陶盆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岑伯明:越窑青瓷之美,还美在纹饰
对越窑青瓷的喜爱,对纹饰研究的专注,为岑伯明编写《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不自禁发出感叹:越窑青瓷之美,还美在纹饰!
唐宋期间越窑装饰工艺以刻划花装饰为主,工匠们以娴熟的刀法,刻划出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呈现莹润清澈的瓷釉映衬。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曾编著出版《越器图录》和《越器与浙江》。他在《越器图录》的序言中提到:“而我所视为最名贵并且值得吾人研究的是许多许多异样的图案画”。不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图案种类的繁多,赞叹纹饰的精美,甚至把越窑青瓷图案与敦煌千佛洞和*出土壁画相比肩。
岑伯明在前言里提及了陈万里对他的重要影响,陈万里在《中国青瓷史略》中写道,“越器上的纹样实在是异常丰富多彩,要是能在上林湖方面出土越器碎片中,尽量搜集的话,真可以编辑一本材料丰富图案书集。”正是看到这段话让他确定了做这项工作的内容和方向。他说自己萌生搜集和研究青瓷纹饰意向的主要原因是深烙在心底的越窑情节,是源于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挚爱。在岑伯明看来,越窑青瓷的纹饰凝聚着古人的才艺和各个时代众多的信息,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较高的文化和欣赏价值。
郑建明:目前对越窑纹饰最全面的一次线描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郑建明为《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写序,认为该书是目前最系统的一次整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目前越窑纹饰最全面的资料图集。越窑的纹饰,更多的是散见于各种考古报告、简报与图录中,材料碎片化,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该书将目前所能见到的越窑纹饰图案分门别类收集到一块,既有他自己的藏品,也有公私单位的藏品,是目前最为全面的一本越窑纹饰图录。作者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许多观点新颖,分析深刻,必然为以后越窑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是目前对越窑纹饰最全面的一次线描。越窑图案以细线阴刻划为主,同时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标本图案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岑伯明先生在收集这些图案的基础上,全部将它们描绘成线图,残缺的部分根据另外的标本补全,使图案更加清晰明了。绘制线描图不仅需要相当的美术功底,同时如此多的标本,其工作量之浩大、工作之艰辛,远非一般人员所能承受。
五代线浮雕双龙纹唐代模印花鸟纹明清鳌鱼图第三,这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一次较全面整理研究。上林湖越窑是世界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更是慈溪人民的骄傲。《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的出版发行必定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进一步的弘扬和传播,也将有效提升慈溪上林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1《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序序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而这半部陶瓷史中,越窑又占据了一半以上内容。
瓷器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早、应用广泛、影响深刻的伟大发明之一,渗透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这一发明,就在越窑地区完成,它不仅造就了越窑作为古代窑业中心与制瓷业发展引领者的突出地位,同时使越窑的早期发展史,等同于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生产中心,窑场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等级高档,造型优美、釉层滋润如玉,代表了这一时期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唐宋时期主要生产宫庭用瓷的窑场。
唐宋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青瓷以苍翠欲滴、“千峰翠色”的秘色瓷闻名,但装饰亦丰富多彩,尤其是进入北宋后,风格各异、材料绚烂的装饰,更成了越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这些纹饰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越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时至今日,这种系统的研究仍旧缺如,岑伯明先生所作的努力是目前最系统的一次整理。
我与岑先生的认识时间并不长,但几次交流后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他的《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鉴赏》一书,名为鉴赏,实际上是一次较全面的整理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这是目前越窑纹饰最全面的资料图集。越窑的纹饰,更多的是散见于各种考古报告、简报与图录中,材料碎片化,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鉴赏》一书将目前所能见到的越窑纹饰图案分门别类收集到一块,既有他自己的藏品,也有公私单位的藏品,是目前最为全面的一本越窑纹饰图录。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许多观点新颖,分析深刻,必然为以后越窑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是目前对越窑纹饰最全面的一次线描。越窑图案以细线阴刻划为主,同时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标本图案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岑伯明先生在收集这些图案的基础上,全部将它们描绘成线图,残缺的部分根据另外的标本补全,使图案更加清晰明了。绘制线描图不仅需要相当的美术功底,同时如此多的标本,其工作量之浩大、工作之艰辛,远非一般人员所能承受。
第三,这是对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一次较全面整理研究。上林湖越窑是世界的、同时也是中国的,但更是慈溪人民的骄傲。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定为宣传和弘扬越窑青瓷文化,提升慈溪上林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极为积极、有效的作用。这项工作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号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能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为序。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郑建明
乙未年初夏于上林湖畔
郑建明复旦大学文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上林湖瓷窑址考古领队,主持过龙泉窑窑址的考古工作,并承担了指南针计划瓷之都课题研究,重点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出版了多部考古发掘报告和专著。《上林湖唐宋越窑青瓷纹饰》前言02前言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慈溪境内的上林湖及其周边包括杜湖、白洋湖和古银锭湖的瓷窑遗址,被考古学界明确认定为唐宋越窑的典型遗存和中心产区,这片青山绿水掩藏着中国陶瓷史上曾经的辉煌。越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瓷器始造,未有先于越窑,而青瓷归宗,又非越窑莫属”(陆建初《古陶瓷识鉴讲义》)。越窑的瓷宗地位毋庸置疑。上林湖其周边散布着近处的窑址以及堆积如山的残陶碎瓷,被誉为“青瓷露天博物馆”。“上林湖”已蜚声中外,成为唐宋越窑的代名词。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实:上林湖越窑创烧于东汉晚期,至南宋时停烧,前后长达一千余年。其中,唐中晚期、五代和北宋初是上林湖越窑的鼎盛时期。唐代以“秘色瓷”为代表的越窑青瓷达到艺术的巅峰,“千峰翠色”、“类冰类玉”,令多少人为之倾倒。唐宋时期越窑青瓷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然而我们还不能忽视越窑青瓷的纹饰之美。唐宋期间越窑装饰工艺以刻划花装饰为主,工匠们以娴熟的刀法,刻划出千姿百态的精美图案,加之莹润清澈的瓷釉映衬,凡细细观之,无不让人感叹:越窑青瓷之美,还美在纹饰!
越窑自南宋初期以后停烧,在以后的几百年里灰飞烟灭,无人知晓。就连清朝乾隆皇帝也曾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久违的越窑又渐渐重现于世,其中,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率先走出书斋考察了越窑、龙泉窑等古窑址,编著出版了《越器图录》和《越器与浙江》。《越器图录》出版以后,引起国内的轰动,“上林湖”成为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