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中心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中耳炎发生在中耳部位,是最常见的可治疗的儿童疾病之一,常发生在6个月至7岁的婴幼儿期,由于宝宝体质较差,再加上咽鼓管的结构还未发育成熟(咽鼓管是帮助中耳维持正常气压的一个结构),所以大约2/3的宝宝在2岁前至少有一只耳朵被感染。当3-6岁的儿童上了幼儿园后,集体生活环境也是中耳炎发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宝爸宝妈们如果发现宝宝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症状,要尤为注意。
中耳炎的初步判断
宝宝患中耳炎后,常会出现发热、咳嗽、耳痛等症状。年龄较大的宝宝能够向家长说明耳朵疼;而年龄较小的宝宝常常会用哭闹或揪拽、摩擦、抓挠的方式表达耳朵疼。如果发现宝宝有类似的异常行为,一定要及时排查,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宝宝出现了上述症状和行为,可以分别给宝宝的双耳测量耳温。如果两耳的温度有0.5~1℃的温差,就要高度怀疑温度高的那只耳朵患有中耳炎。
中耳炎的种类
中耳炎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三种。
中耳炎的治疗
宝宝换上中耳炎需及时接受专业治疗,不要随意给宝宝服用抗生素,也不要相信比如“往耳朵里放入药材,用棉花堵住”等这些民间疗法,这样做耳朵中的脓水将很难排出,会导致炎症加重,诱发听力下降。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来进行针对性治疗,宝爸宝妈要务必遵循医嘱。
中耳炎的预防方法
1.坚决禁止吸烟
在吸烟环境中生活的宝宝患上中耳炎的概率要高很多,特别是宝妈吸烟的情况,宝宝患中耳炎的概率更高。
2.彻底地治疗鼻炎
鼻炎也有可能引发中耳炎,所以在发现宝宝患上鼻炎后,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彻底治疗。外出时给宝宝带上口罩,空气不好时应尽量不带宝宝外出。
3.注意喂奶姿势及安抚奶嘴的使用条件
在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将他的头部抬起,使之高于他的胃部,这样做可以防止宝宝的咽鼓管被堵塞。有研究证实,6个月大以后的宝宝使用安抚奶嘴与中耳炎的发生有关,如果宝宝容易换上中耳炎,记得6个月后停止使用安抚奶嘴。
4.控制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
公共场所聚集的人数众多,可能存在很多病菌、细菌,宝宝抵抗力弱,很容易换上中耳炎。
5.培养正确的洗手习惯
所有疾病的基本预防措施都是“洗手”。吃东西前、外出回家后、便后、打喷嚏后等都要洗手,有助于你的宝宝远离感染。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