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耳炎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如何及时发现孩子
TUhjnbcbe - 2021/7/12 13:29:00
北京权威雀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13966.html

中耳炎常常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找上孩子。

许多家长似曾相识的场景:孩子感冒了,或是吃了东西呛到后不久,就出现反复抓挠耳朵、哭闹不休、高烧甚至出现耳朵流出脓液。医院,都告知为“分泌性中耳炎”。

家长们都感到很郁闷: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中耳炎了呢?

中耳炎的好发人群除了大人,孩子也很容易发生中耳炎的,但由于孩子不知道耳痛时啥情况,没有引起重视,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继而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

关于中耳炎

通俗的说就是中耳被“压迫”就成了中耳炎。

我们的中耳,是位于外耳道鼓膜深处的一个含气的空腔。它平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只在前下方通过叫做“咽鼓管”的器官与鼻腔相连。

但是,中耳里的空气也是在不断消耗的。在我们打哈欠或者吞咽的时候,咽鼓管就会短暂地开张,这样的话,空气就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中耳,以保证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是一致的。

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气体输送不及时或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中耳里的压力产生一种负压状态。

在这样的负压状态下,中耳里黏膜内的血管壁通透性就会增加,血清就会从血管里渗出,导致我们平时说的分泌性中耳炎。

为啥孩子易得中耳炎

首先是孩子的体质比较差,比较容易感冒,这样的话,一些病*、病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进入到中耳里面去,导致炎症的发生。

其次,咽鼓管本身的结构在儿童期比较短、平,鼻腔里的一些例如鼻涕之类的脏东西,毫无障碍地就能通过咽鼓管跑到中耳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后是因为孩子咽鼓管本身的软骨弹性比较差,咽鼓管比较容易塌陷,容易使中耳处于会变成中耳炎的负压状态。

此外,一些儿童期的疾病也很容易导致中耳炎,比如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都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还有一些先天的畸形,比如唇腭裂也容易导致中耳炎。因为唇腭裂会导致咽鼓管开张的一些肌肉的功能缺损,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继发中耳炎。

如何知道孩子患上中耳炎

根据孩子发病的时期,我们会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发病3周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3周~3个月;

慢性期:发病3个月以上。

在中耳炎急性期发作时,如果是不会说话的孩子,会出现夜间疼痛、哭闹、抓耳朵这样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对声音不敏感,比如开电视的时候声音要放很大,或者在游戏、玩耍的时候,家长叫他他不理会,注意力也不集中。

如果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能告诉爸妈自己的耳朵发闷、发堵,有时候捏着鼻子鼓气或者咽水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一下子就听清了。

还有的孩子会告诉家长自己有耳鸣,耳朵里有气泡的声音或者嗡嗡响的声音。如有以上症状,一医院检查治疗!

中耳炎的预防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单侧中耳炎,有的孩子就不会描述,或者说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还是需要家长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因为,如果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转成慢性,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小编补“叨”

不及时治疗中耳炎,会出现发热、呕泻等全身性中*反应,耳痛尤其剧烈;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可能并发如脑炎、血栓性静脉炎;分泌性中耳炎能导致中耳癌的发生。所以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对中耳炎进行预防,一旦出现中耳炎的症状就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慢性中耳炎的发生。

快速预约通道▼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自助挂号2、-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耳炎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如何及时发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