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病史及先兆
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
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
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
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中经络』
(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3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涤痰汤涤痰开窍。
瘀血症状突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红花等药物剂量,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舌苔*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芩、山栀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
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通腑泻热凉血,大*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化痰通络汤,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化;配丹参活血化瘀;大*通腑泻热凉血。
(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1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2
治法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3
方药
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芩、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叶,疏风清热;心烦易怒加丹皮、郁金,凉血开郁;便干便秘加生大*。若症见神识恍惚,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清心丸或安宫牛*丸以开窍醒神。
(三)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或*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2治法通腑化痰。
3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方中生大*荡涤肠胃,通腑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枳实泄痞;厚朴宽满。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加丹参活血通络。热象明显者,加山栀、*芩;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星蒌承气汤,方中大*、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
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而出现躁扰不宁,时清时寐,谵妄者,此为浊气不降,携气血上逆,犯于脑窍而为中脏腑证,按中脏腑的痰热内闭清窍论治。
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等症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防脱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四)气虚血瘀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3方药补阳还五汤。
本方重用*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故此方亦常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
气虚明显者,加*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箭羽、鸡血藤等破血通络之品。
(五)肝阳上亢
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3方药镇肝熄风汤。
方中怀牛膝补肝肾,并引血下行;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滋养阴液,以制亢阳;茵陈、麦芽、川栋子清泄肝阳,条达肝气;甘草、麦芽和胃调中。并可配以钩藤、菊花熄风清热。
挟有痰热者,加天竺*、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烦失眠者,加*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中腑脏』
(六)痰热内闭清窍(阳闭)1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3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丸。
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安宫牛*丸可辛凉透窍。
若痰热内盛,喉间有痰声,可加服竹沥水20-30d,或猴枣散0.3-0.6g以豁痰镇痉。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有力者,可加龙胆草、栀子以清肝泻火;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厚者,生大*、枳实、芒硝以通腑导滞。
(七)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1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3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正气。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开窍醒神。
寒象明显,加桂枝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八)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1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2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3方药参附汤。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
此证即为辨证要点中所提之脱证。
其他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
1.阳闭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mi静滴,每日2次。可配合灌服牛*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热者用穿琥宁静滴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
2.脱症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滴注。
3.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g,捣为末,每周用15-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cm,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