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山之石耳闷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的中长
TUhjnbcbe - 2021/2/14 12:54:00

*玮津梁茂金刘佳浩王俊博王静雅郑亿庆

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广州

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指以耳阅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耳痛、听力模糊和耳鸣,鼓膜正常,鼓室图曲线为A型或C型,无任何中耳病史。

对于症状性啊鼓管功能不良患者,传统治疗方法如咽鼓管功能锻炼、鼓膜置管、咽鼓管激光成形术等。

疗效常常不明确、不持久,而且存在置管易脱落或置管后鼓膜穿孔、激光成形术造成局部狼痕形成导致明鼓管闭锁等一系列风险。

这些传统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并没有直接改善咽鼓管功能。近年来,随着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balloondilationofhheEustachiantube)的应用,使直接改善咽鼓管功能成为可能。

该方法在很多咽鼓管相关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膨胀不全等)中都取得好疗效。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咽鼓管球囊扩张对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的短期治疗效较好。但疗效能维持多久,目前尚缺乏相关报道。

为此,我们采用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he

Sevenitem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Questionnaire,ETDQ-7)随访评估以耳阅为主诉的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中长期疗效,并探讨不同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疗效与术后时间的关系。

0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年10月至年4月期间以耳网塞感为主诉,伴或不伴听力下降、听声暖陇感及耳鸣等症状在中医院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4.2岁平均病程为24个月。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耳症状耳镜检查鼓膜无内陷,题骨高分辩CT检查未见鼻咽部异常,均经咽鼓管测压及声导抗测试确诊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人院行单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前均行ETDQ-7量表评估。

本研究所涉及的检查和处置均符合赫尔辛基宜言,患者均知情同意。

ETDQ-7评估量表

ETDQ-7量表年由美国康奈尔医学院McCoul等开发,国内汉化后中文版量表的Cron-bacha信度系数为0.,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9.2%,与其他语言版本报道的结果接近,具有可靠性和诊断价值。

如图1所示,ETDO-7由7个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相关的问题组成,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将问卷选项分为10个不同等级。

由轻到重评分依次为1至10分,受试者逐项填写问卷后计算总分,量化评估其症状严重程度。

观察指标

对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患者术后追踪随访12-30个月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

所有患者均在中医院进行ETDQ-7评分回访,由专人指导患者填写,记录ETDQ-7量表的总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并与术前对比,观察症状改善情况。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比较术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以spearman系数为参考分析术后时间与ETDQ-7评分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结果术后中长期随访ETDQ-7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29例耳闷患者术前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ETDQ7量表总分的分布情况见图2,术前评估总分为(27.0±79)分(均数±标准差,下同),术后下降为(14.1±7.5)分,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本研究采用McCoul等设定的最佳筛查阳性界值(ETDQ-7总分14.5分)主观判断患者的康复情况得分低于该标准即代表患者恢复正常。

如图2所示,29例患者ETDQ-7总分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其中21例(21/29,72.4%)得分低于14.5分,达到正常水平。

对ETDQ-7量表中各单项症状治疗前后的评分分别进行比较,经两样本比较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其中“耳闷塞感”、“耳内堵塞感或如同置身水下感觉,压迫感”、“感冒或鼻窦炎时出现耳部不适症状”、“耳内有嗡鸣声”以及“听声闷胀或含糊不清,有朦胧感”5项症状术后中长期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耳内疼痛感”及“耳内有水泡声或爆破声”2项症状评分术后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详见表1。

术后时间与ETDQ-7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因术后时间为分类变量,故以Spearman系数为参考对术后时间与ETDQ-7评分做相关性分析(图3),结果显示二者不存在线性相关(p=-0.,P=0.)。

03讨论

近年来,经常有应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咽鼓管功能不良相关疾病并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

年0ckemmann对13例球囊扩张术后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进行咽鼓管功能评分表随访,发现术后1、2、8周内患者症状持续好转,评分逐渐改善。

年Catalano等对因耳阅塞感就诊、检查示鼓膜内陷的70例(耳)患者行球囊扩张术,术后7个月耳闷塞感缓解率为71%,有8例患者随访34个月,其中87%持续缓解。

上述报道大多为术后短期内的预后研究,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为术后12~30个月的患者,我们发现对于术后中长期的耳闯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仍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在各种主观症状中,“耳闷塞感”、“耳内堵塞感或如同置身水下感觉,压迫感”“感冒或鼻窦炎时出现耳部不适症状”“耳内有喻鸣声”以及“听声闷胀或含糊不清,有滕脆感”等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本研究中以耳闷为主要表现的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术后12个月以上的ETDQ-7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72.4%的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

德国学者报道了12例(20次球囊扩张)阻塞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咽鼓管功能评分从(1.25+1.83)分提高到(6.20+2.61)分,患者主观满意率达%,分析两项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

(1)我们采用的ETDQ-7更偏重于症状评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德国学者采用的咽鼓管评分表更偏重于客观咽鼓管检查,其与咽鼓管在压力下的开放程度更为相关;

(2)我们的随访时间更长,影响因素也更多。目前对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的追踪研究不多,仍需积累更多的回访经验,以及通过基础及临床研究确定最佳的评估方式。

为了研究患者主观症状随术后时间推移的变化,我们对术后时间ETDQ-7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二者之间者并不存在线性相关,提示我们咽鼓管球囊扩张的疗效可能与术后时间无关,患者术后12-30月的疗效依然是显著的。

虽然ETDQ-7评分的对比分析提示球囊扩张术对咽鼓管功能不良等问题具有中长期治疗效果,但目前尚缺少30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疗效观察,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来开展更为长期的观察研究,以期为治疗咽鼓管功能不良寻找一个理想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山之石耳闷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的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