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游泳成为市民喜爱的消暑运动,但是,不正确的游泳方式会引发很多耳部疾病,重庆仁品门诊部副主任汤红莲介绍,每天都会有因为游泳造成的外耳道炎、鼓膜炎和中耳炎患者前来就诊。这些患者大致分为两类:
1、患者本身耳道耵聍栓塞,长时间在水中浸泡造成的耵聍发胀,压迫耳道造成耳道发炎,出现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加上自己或家长暴力挖耳造成耳道损伤,诱发耳道感染;
2、患者自身就有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并且在病情发作期去游泳,加上泳池水更换不勤,水质差且人多,诱发病情加重。
汤红莲还介绍到,门诊中患病的青少年不在少数,但由于家长的忽视,一般都是病情较严重才带孩子来就诊,所以暑期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防护措施,让孩子尽情玩水的同时,避免耳疾的发生。
游完泳后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有没有以下症状:
1、孩子听力下降、听不清、耳鸣、耳闷。家长可观察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声音是不是很大,或者有时候你轻声叫他没反应等;
2、耳朵痛,对于低龄儿童家长观察孩子是不是出现抓耳朵、晚上不睡觉、烦躁不安、哭闹(尤其是晚上)等表现;
3、耳道流水或流脓,这是中耳炎的主要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医院诊治。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本身有鼻窦炎,出现以上情况更须留意,及时就医。
除了这3个典型的表现,中耳炎也可能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发热、怕冷、乏力、食欲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家里孩子喜欢游泳的,家长一定要询问、观察孩子有没有这些症状,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夏天该怎样做既能畅快游泳又能预防耳部疾病呢?
尽量不要呛水。游泳时尽量不要做跳水等大动作游泳,也不要在水中嬉戏,避免呛水。因游泳而患上耳部疾病的患者中有70%-80%是由于呛水引起池水倒吸,进而引起了鼻炎、鼻窦炎,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继续上行,就会引起中耳炎。
不要挖耳朵。游泳后,有些孩子会觉得耳朵里有水,就用手指、发夹、挖耳勺等挖耳,这很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引发外耳道炎。就算是棉棒也不要经常拿它挖耳朵,也不要用同一只棉棒挖两只耳朵。家长不要帮孩子挖耳,不要在外面采耳,以免交叉感染。如果发现自己或孩子耵聍栓塞,医院清洗耳朵。
下水前,做好耳部检查。游泳前,清理一下外耳卫生,如果发现有耵聍,医院清洗耳朵,若耵聍是硬块状,可使用耵聍溶解剂浸泡1-2天,医院清洗。或使用耳道清洁液清理(耳道清洁液会自动膨胀软化耳屎、污垢,不需要使用挖耳勺等工具用力在耳道内掏异物,以免损伤耳道内壁),避免耳屎被泡涨后引起疼痛发炎。
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游泳时,最好佩戴泳镜、泳帽,橡胶耳塞,避免耳道入水。
游泳后,保持外耳道干燥。外耳道进水,可将头偏向一侧,使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数次,使耳道内的积水流出,或者用干净棉签沾干净,千万不要私自乱掏。也可以使用滴耳液洁净耳道。
若鼻子不慎进水,或者平时感冒擤鼻涕,应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轻轻擤出。不要同时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也不要因为擤鼻方法错误导致污水和微生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
孩子耳朵、鼻子、喉咙处于无症状的良好状态下再去游泳,如果孩子有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内有病变(如鼻窦炎)、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正在流脓者的患者、感冒及耳部疾病发作期间不要游泳,最好等症状痊愈2周后再去游泳,以防疾病复发。
有些家长以为用药后孩子耳朵痛、流脓等症状消失后病就好了。其实,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腔里的积液并未彻底消失,这时终止治疗只会引起积液的进一步粘连,鼓膜变混浊、内陷,形成粘连性中耳炎,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伤害。所以暑期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做好游泳前的预防工作,孩子一旦出现耳部医院就诊,不要耽误治疗。(医院供稿)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