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赤脚医生到执业村医,七代人中医
TUhjnbcbe - 2024/5/11 16:41:00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7日讯(记者黄明张越刘越余丹夏通讯员陈依刘钰涵)初秋时节,山如翠屏,簇拥着大巴山腹地的七里坪长堰塘村。记者一行驱车从恩施城区出发,经过长堰塘村委会,再向西北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攀爬到海拔千米的山头。覃家老宅,就在大山深处。

这是一个四千多人的村落。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刚停好车,一群村民就迎了出来。

“覃家医生的医术好,医德好,会为病人考虑”“病人不用开口,先给号脉,再说病情,与病人想说的八九不离十……”

话匣子一开,覃家在当地扎根乡野百年服务乡邻的故事,像一颗颗散落泥土中的珍珠,在人们的讲述中串了起来。

七代人初心不改:“中医是老祖宗的宝贵遗产,我们要传下去”

覃家老宅是一幢土坯砖房。堂屋正中的土墙上,挂着覃雨琦的爷爷覃文华的肖像;供桌上堆放着数十本泛黄的医书古籍《伤寒记》《温热经纬》《胎产秘书》《医宗金签》等,角落一侧摆放着一排排盛装过草药的药箱。

覃家家传医书。记者张越摄

覃雨琦的父亲覃章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覃氏中医始于高祖覃庆贵,他从跟随父亲挖草根开始,用小小单方给村民治病。曾祖覃远仪、祖父覃长全,凭祖传的中医秘方,治好了流行一时的瘟疫“鸡窝寒”。

覃章金的父亲覃文华是第四代传人,他从小随父亲覃长全学医,医院校,医院工作,退伍回乡后留在了乡卫生院,一干就是70年。

年,覃氏中医的“医四代”95岁高寿的覃文华去世。这位老中医给子孙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每一代都有子孙继承他对医学的热爱,投身到中医药事业中。

覃文华共有八个子女,在他的影响下,“医五代”覃章金和两个姐姐、堂哥都当了医生。二姐卫校毕业后,曾在生产队卫生院做过几年村医;三姐、堂哥在鸭子塘村当过“赤脚医生”;六姐拿了药师证后,在鸭子塘村开了一家药房……

“医六代”杨昌廷是覃章金六姐的儿子,现在恩施宣恩县高罗镇卫生院任内科主任。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外公传授给我的不但是中医技术,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特别是那句“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的教诲让他受用至今。

覃家家传医书。记者张越摄

“这都是老祖宗的宝贵遗产,我们要传下去……” 覃雨琦总忘不了爷爷一边整理药箱一边唠叨的这句话。

“爷爷和父亲在我们当地很受人尊敬,我们村里的人生了病都是第一个先找他。我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今年高考填志愿,“医六代”覃雨琦毫不犹豫将第一志愿填为中医学专业。

覃家第七代学医、从医的也很多:大姐医院肿瘤科,二姐两个孙子在读医学专业,三姐孙子学针灸推拿……

据不完全统计,覃家七代有40余人从医,其中绝大多数都从事中医药工作。

免费救治贫困患者,“该花的钱尽量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要花”

长堰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吴胜祥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几十年前长堰塘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基本靠肩挑、背扛、马拉。很多村民一辈子看病,都找覃文华。

村民们都知道,到覃氏中医看病“不用担心花冤枉钱”。覃文华诊治有这样的原则:常见小毛病,直接把方子写在纸上,所开中药也多是当地常见的中草药,并会询问村民是否愿意自己采。如果自己采,就分文不取。

在很长一段时间,长堰塘村包括周边的映马池村、后山村两千多人,村医覃文华担起3个村庄健康“守门人”的工作。他对眼病、伤科、妇科的治疗均有心得,还包揽村民的肝病、眼病、不孕症等。村民们都不宽裕,遇到常见病,他就教村民就地取材来诊治。他把处方写下后,会详细交代村民在山头哪里可以挖到这些草药,同时反复叮嘱村民,“不要全株挖,留下根茎,日后还能发芽成长”。

为什么这样做?覃文华告诉覃章金:“中草药生长在山林田野间,自己只是动动手,为乡亲们提供一个方便而已。”

虽然老人已经故去,但是吴胜祥依旧清晰地记得覃家老爷子在乡卫生院经常出诊,到田间地头给人看病的场景。

“老爷子总喜欢外出采药,再花上几周时间制药,遇到家里条件不好的乡亲就免费送药。”吴胜祥说:“这是覃家的家风,我们这里的人都晓得。他们家从清代到现在多年,一直是这样的好家风。”

“覃医生,我这两天喉咙疼,你看给我想个么办法治下?”在采访时,覃章金带记者一起去看他老屋后山上的“百草园”,正巧遇到一位村民向他求诊。

“你这是扁桃体炎”,覃章金就把随身药箱里的一块地苦胆给他,叫他回家磨汁吞服,并嘱咐每日两次,连用三天。

在覃章金随身的药箱里,不仅有常见药材,还有银针、毫针等。他牢记父亲教过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面寻到缺,面口合谷收”。

以前农村遇上开大会、家中过红白喜事人多,村民容易出现晕厥、头痛、牙痛、恶心、呕吐。他常常用掐“人中”“合谷”穴的方法进行治疗。遇到村民腹痛、胃痛,他就掏出这套银针扎“足三里”穴。

“我们从小就被家里的老人告诫,对贫困、孤残病人,该花的钱尽量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都不要花。”覃章金说:“爹也经常给我讲,祖祖辈辈行医,要讲医德。他总说千家人吃药,百家人收钱,君子受财取之有道,草药治病、推拿、简单的扎针,用这些方法治病都不要收病人的费用。”

守正创新“接力”,将家传简便验廉中医技法发扬光大

“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养生防病的‘治未病观’。”采访中,覃章金给记者手写了十几服中药处方笺,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是对中医事业的热爱。

20岁前,覃章金跟着父亲学习中医脉诊、看病抓药、针灸疗法,高中毕业考上湖北省江陵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中医班,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在一卷卷厚重的中医药典籍里,他认识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辉映中华史册的医学宗师,也对当年父亲的言传身教有了全新的感悟:“简便验廉是中医特色。‘简’是因时制宜,选择操作简便的方式;‘便’是因地制宜,随地取材;‘廉’则因人制宜,不浪费人力和物力;‘验’是有效,世家代代相传的经方、验方、秘方留下很多治疗方法。”

“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能中不西”,行医40年来,覃章金始终坚持临床中医药使用率、治疗率在90%以上。

他把父亲留下的《药性赋》等古籍背得滚瓜烂熟,而自己多年来也写下了数百本笔记,记录着从医经历、用药体会、草药效用等。

中医脉法诊断抽象、晦涩,往往需要医者的悟性和终生总结摸索。虽然受业于家学和科班双重教育,但覃金章多年来依然不断寻找学习机会,年取得主治中医师资格证后,还拿到全科医师证,在《中国实用医药》《北京医学》等医学刊物多次发表学术论文。“我们要在传统诊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救治更多的病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覃章金在治疗婚久不孕症、肝病、风湿、小儿疳积病小有名气,高龄老人求治腰痛病、肾病、中风等均见显著疗效。周边地市区比如荆州、宜昌一些有肩颈、腰、颈椎、手、脚、腿痛麻等病症的患者慕名而来,最远还有来自香港的病人。此外,还有高龄老人求治腰痛、肾炎等,均见显著疗效。

覃雨琦随父亲覃章金诊治病人。记者张越摄

七里坪长堰塘村前山组80岁的李先丙,中风后口眼歪斜,接受了覃章金的“新灸疗法”,经几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已能自由行动了;七里坪村冲天洞组78岁的杨秀祥,患风湿病和乳腺肿块,经针灸、熨疗、草药粉配方外敷加食疗综合调治,几个月后患者肿块消除康复了;恩施官坡社区一个叫欢欢(化名)的男孩发育迟缓,3岁不会说话,医院诊断为轻微智障,患者家长慕名找到覃章金,用儿科推拿按摩医术配合草药石菖蒲、藿香、荆芥等治了大半年,如今欢欢和正常孩子一样,可以说话、交流了……

今年填写高考志愿前,覃章金得知女儿准备填报中医专业,既欣慰又充满期待。他将家传泛黄的古籍《医宗金签》作为开学礼送给女儿:“希望你能够守正创新,将我们家传的简便验廉是中医技法发扬传承。” 

“医六代”选择农村定向生,决心接过“接力棒”扎根乡村 

“这是九里光,别名千里光、一扫光,可治咽喉肿痛、风火眼,用水煎服;还可以治皮肤瘙痒、慢性溃疡,煎水外洗或熬膏外擦……”18岁的覃雨琦,对自己家后山的百草如数家珍,这是跟随爷爷和父亲耳濡目染的结果。

药房内,覃章金为女儿覃雨琦讲解中药材。记者张越摄

覃雨琦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跑遍周边大大小小山头,采集草药,翻越一个个山头“寻宝”草药。小雨琦觉得,父亲好似有超能力,手里随意捣捣、拌拌、涂涂、贴贴,就药到病除。“很多次看到有人被蛇咬,或脓肿发炎,爸爸用草药敷和包扎,第二天那些症状就消了。这些草药,很多都是就地取材,既便宜又方便。”

山村林间,覃章金为女儿覃雨琦讲解草药。记者张越摄

在覃雨琦眼中,爷爷和父亲是村民都非常尊重的人。随着自己渐渐长大,覃雨琦也逐渐明白,为什么乡亲们这么尊重他们。

因为工作原因,如今在七里坪乡镇卫生院工作的覃章金,从长堰塘村搬到了镇上居住。但是他手机里存着上千位村民们的电话号码。从七里坪镇到长堰塘村,要开车走三、四十分钟的崎岖山路,村民出行依旧不方便。只要村民一个求诊电话,不管多晚,老覃都要开车出诊。

“我不仅要学中医,还要像父辈们一样留在乡村去救治更多人。”祖辈们扎根深山行医百年,乡亲们的认可成为这个家族最大的荣耀。这一切像一颗“种子”在覃雨琦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她高考分数分,本可以选择湖北中医药大学非定向中医学专业,毕业后自主留在城市工作。但她仍然坚定地选择填报提前批中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这意味着,她毕业后自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至少6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赤脚医生到执业村医,七代人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