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病树前头万木春
TUhjnbcbe - 2024/5/1 17:20:00


  健康是一种幸福。久病缠身的人,会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人到老年最怕得病,特别是长期折磨人的慢性病。我老伴儿有家族遗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年轻时自恃健康无恙,不重视治疗,导致年第一次中风,医院第一次治好后,年心血管又堵塞,做了搭桥手术,自此以后,身体每况愈下,形成心衰、肾衰的慢性病。医院。每次住院,医生都会晓之以理,特别嘱咐:“愈后防复、防变。要食疗同源,要中西医结合,吃点中药,慢慢调养,防止肾病恶化。”


  我老家在南阳,每年回来都请中医为老伴儿看病,也吃了不少中药,但没有持续不间断地吃。去年冬天,老伴儿再次中风,严重到卧床不起。家里亲属们不断催我们回来看中医,用中药调养。我们于年前回到南阳,原打算过罢春节就住院治疗,但又遇“倒春寒”天气,病人怕冻,一直拖到4月中旬,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


  提到传统医学,就不得不提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南阳名医。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瘟病四起。天降大任于张仲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他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三个第一:一是辨证施治,总结出中医诊治“八纲”“六经”,写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是中医史上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二是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是使用特色疗法,运用针灸、按摩、坐药、浸足、舌下含药及人工呼吸等方法治病救人。特别是人工呼吸法比比利时的拉普德医生要早16个世纪。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我们南阳人称他为“医神”。他死后为其修建了仲景墓碑,晋代时就为他修建了“医圣祠”,受世代人民的香火尊崇。

《戏》张桂绒作


  经内科专家诊断后,老伴儿住进了内科病区。住院头两天进行了几项必要的检查,并通过望、闻、问、切确定病情后,进入治疗阶段。具体负责老伴儿的主任医师,对她的治疗方案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根据病情服用汤剂中药;实施特色治疗,针灸、心脏体外反搏、药足、熨抚等,运用特色疗法促进疾病的康复。针灸通经活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中药泡脚促进循环、活血化瘀;脚心贴敷药物促进睡眠;体外反搏促进心脏康复等。现已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老伴儿感到有明显好转。


  我陪伴老伴儿治病期间,有几点体会:一是此次诊断经历令人受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粹的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瑰宝,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让人受益匪浅。


  二是张仲景的“辨证施治法”及“治未病”的理念,是其医学理念的核心。“辨证论治”理念主要是:寒症用温法,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积滞用消法。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正治法”;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这些辩证的观点充满了中国的哲学智慧。“治未病”含两重意思,其一,没病防病。张仲景主张从健康入手,饮食有节、劳动适度、讲究卫生、锻炼身体,蓄养精正之气,这样就能保证身心健康,增加抵抗力,抵御外邪对人体的侵害,少生病、不生病。其二,生病要积极治疗,并要治防结合,防止发展、延伸成为其他疾病。我老伴儿心脏搭桥手术后,吃西药太多,就引发肾脏衰竭,按照“治未病”的理念“既病防变”,尽量少用西药,使肾、肺、肝等脏器不受损伤。西医做不到的,加以中医调养就可以做到。


  三是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病防病,创新发展。中华年历史,中华民族与各种疾病抗争,求生存和繁衍生息,中医药功不可没。近三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张仲景的清肺排毒汤发挥了大作用。医道中西,各有所长,取长补短,创新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


  四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每个人都要争取快乐健康幸福的人生。


  张仲景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他相信:“厥身已毙,神明消失,变为异物,幽潜重泉。”他反对用鬼神迷信来解释疾病,主张人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在当时神权统治、迷巫盛行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生活在政治昌明的盛世,更应当有“自信人生二百春”的积极进取心,争取快乐健康的人生。


  退休后,我也患有不少老年病,血压偏高、血脂偏高、腿疼眼疾等,吃西药也吃中药。我感悟到,看医生、吃药是必须的,但不能全依赖医生和药物,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时候自信心比药物更重要。药物只能帮助我们提高自愈力,战胜疾病最终要靠自己。


  唐人刘禹锡有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活着就要抬头挺胸;生生死死虽有定数,积极进取不是偷生;“医圣”有术皆为助力,自强不息才能战胜疾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