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公交车、地铁里,还是走在马路上,或是健身房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人都戴着耳机,听音乐、看视频......这样的场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戴着耳机让人们轻松地与周围环境“隔离”,似乎营造了一个不受打扰的“个人小世界”,很是惬意。然而,耳机便利带来的惬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11亿年轻人因不安全的听力行为而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关于听力
我们的耳朵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是负责接受外界的声音声波,并将声波沿着耳道传导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听小骨上下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则产生神经冲动,并转化为神经能,从而将声音的信息传送到大脑。
在整个“听”声音的过程中,耳蜗内的听毛细胞成为了我们听到声音的重要助手,而我们所说的听力损失,也就是这群“小助手”出了问题。
听毛细胞对于大的声音非常敏感,很容易受损或死亡。而长时间戴着耳机,播放大声的音乐或其他声音会损坏耳朵里的听毛细胞。
听毛细胞缺乏再生能力,换句话说,听毛细胞是坏一个,没一个,直至永远的消失。
听力损伤
听力损失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敏感度下降、听阈升高、听觉功能障碍甚至听力丧失。
听力损失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年龄增长与噪声损伤。除此之外,遗传因素(包括先天与后天的)、耳*性药物,还有很多耳部疾病都可以导致听力损失的发生。其中,90%的听力损失都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在这种类型的听力损失情况中,耳蜗中原本健全的听毛细胞受到了损失。在这些受损伤的区域,神经细胞不再产生电冲动,结果造成信息的缺失或有误。
听力损失分级为以下几种。
正常听力:≤25dBHL,可以听到耳语声,日常生活交流无碍。
轻度听力障碍:26-40dBHL,可听到1米处的言语声,在嘈杂环境中听声可能存在困难。
中度听力障碍:41-60dBHL,可听到1米处大声的言语声,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度听力障碍:61-80dBHL,需要对着叫喊才能听到部分言语,日常生活中有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
极重度听力障碍:≥81dBHL,即使是大喊大叫,也听不到和听不懂,通常也不会说话。
日常哪些行为会损伤我们的听力
吸烟
很少人知道吸烟会引起听力下降,研究已经证实吸烟会引起听力下降的风险增加。烟草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得小血管痉挛,黏度增加,引起内耳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可能会损伤脆弱的听毛细胞,引起听力下降。吸烟越多,伤害的风险越大。
酗酒
过度饮酒不仅仅伤害肝脏,还损伤到身体其他系统。酒精可能会干扰大脑对声音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低频声音,此外,酒精还有一定的耳*性,会损伤耳蜗里的听毛细胞。长期酗酒还会影响到大脑听觉中枢皮层,可能导致其逐渐萎缩,这意味着负责处理声音的神经系统受到负面影响,导致言语分辨能力下降。
经常掏耳朵
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稍不注意,掏耳勺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耳膜本身很薄,玩闹时尤需注意不要拍到耳朵。
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
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也不宜过大,舒适就好。人的耳朵长时间听过大音量的声音会损失听力,一般界定值是90db,由于耳机的发音单元距离耳膜特别近,在达到这个音量的时候,对耳朵的损害还要更严重一些。
在噪音环境中工作不戴耳塞
在纺织、锻造、切割、矿工、装修等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需要戴上防噪音耳塞。有的人嫌戴耳塞麻烦或为了交流方便,干脆不戴防噪音耳塞,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噪音性听力损失。此外,我们平时也需要有意识避开强噪音,如鞭炮、爆炸声。
熬夜
一些人通宵玩网络游戏、无节制地泡吧、蹦迪、打麻将,使得很多人的睡觉严重缺少。而睡觉缺少易使血管处于紧张状况,形成内耳供血缺少,对听力有极强的杀伤力,长期熬夜将有可能导致耳聋。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引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性药物。避免滥用这类抗生素是降低药物性耳聋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家族中有耳*性药物过敏史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用力擤鼻涕
感冒鼻炎会诱发中耳炎损害听力,尤其不当的用力擤鼻涕或反复长时间的回吸鼻涕,都可能造成咽鼓管炎症,进而引发中耳炎损害听力,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婴幼儿更是多见。
血压、血糖控制不力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否则可影响内耳供血,进而影响到听力。
让听力变得更好的几个习惯
不要经常挖耳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耳朵是可以做到自我清洁的,咀嚼、张嘴等动作就能将耵聍排出去。除非非常多或者非常黏稠,容易结块形成所谓的“耳结”,才需要进行处理。
平时千万不要用硬质的挖耳勺或长指甲,不要用不干净的手挖耳(如抠脚后,可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的耳屎(耵聍)对外耳道的正常微环境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反复的掏挖,一方面会减弱这种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损伤外耳道稚嫩的皮肤,引起感染、红肿、瘙痒、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如果是干性耵聍,一周用棉棒轻轻掏一次即可,如果是油性耵聍,医院掏一次,不要自行掏挖。
正确使用耳机
经常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歌的人应掌握“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避免长时间噪音
长时间接触高强度噪声会对人体的听力、睡眠、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等产生影响。因此,避免长时间的噪音,是保护耳健康的重要措施。如果经常在较大噪音的环境中生活,应尽可能关紧门窗或采用隔音效果好的窗户减少外界噪音传入。减少个人音频的使用时间,最好控制在每天一个小时内。
症状早发现
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应该引起警惕,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接触噪音频繁,如娱乐场所演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则建议每年检查两次。
减少或规范耳*性药物的使用
所谓耳*性药物是指那些有可能造成听力下降的药物。目前已知的临床常用的耳*性药物有: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阿卡米星等),抗癌药(长春新碱、顺铂),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等。生活中,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类药物,不要擅自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听力损伤。
可以做些小动作
坐高铁、飞机时如出现耳闷,要多做吞咽动作,或嚼口香糖。避免高速行驶中中耳负压形成,诱发中耳积液,形成炎症或者疼痛。
饮食来帮忙
多食含锌(牡蛎、贝类等)、铁(猪肝、瘦肉、菠菜、黑木耳等)、钙(虾皮、奶制品等)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远离高脂肪的食物。研究显示,经常食用高脂肪食物,可能过早地发生老年性耳聋。这是因为耳部微血管较小,长期摄取高脂肪饮食,可使血脂沉积在血管壁,易阻塞微血管,使听觉感受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受阻。
减少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生气、忧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都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
临床发现,一般年轻的耳鸣耳聋患者患病前多有一段过度疲劳期。比如不少白领患者反映耳聋前曾连续加班,睡眠少,感觉十分劳累;学生患者则多表示在考试前有持续熬夜的经历。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