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和一个西医同事在同一个诊室工作,虽说中医和西医同处一室难免会有些不自在,甚至于尴尬,不过我们关系很好,绝不会相互诋毁(于我来说,对同行的尊重是和关系无关的,即便对方治病观念、方药有失偏颇,亦绝不品评),反而是相互“学习”,这里的学习带上引号,可想而知,学习是真是假?学啥?呵呵,反正我觉着是该用上引号的。
有患者进来,问:“大夫我刷牙时老是出牙血,是咋回事呀?”
西医同事的回答:“牙龈有炎症”,干脆简洁,病人一听就能明白:哦,我这是有炎症所以才出血的。
如果我来回答为啥刷牙出牙血,那就很麻烦很繁琐了:“除了出牙血还有啥别的症状吗?有口臭口干口苦没?有头晕乏力没?有大便干燥小便*烫吗?有腰酸耳鸣吗……?”
如果病人只是咨询,没让你看舌苔没让你把脉的情况下,这些都得问。
有的脾气急的病人,又对中医完全不知,难免心里会想:我就想咨询一下,我才问了你一个问题,你反而问了我这么多,你这中医到底会不会看病呀……
有病人进来“大夫,我最近肩膀痛,举不起来,一撇就会疼,这是啥病?”
我的西医同事看了病人一眼:“肩周炎”,干脆简洁,病人一听,哦,原来我的手臂痛是肩周炎证引起的。
当这样的病人问我时,我又是一套麻烦繁琐的反问:“疼了多久了?是酸痛还是冷痛?麻不麻木?抽筋吗?肩膀怕冷怕风吗?出汗吗?头晕乏力吗?大便怎样……”
有的脾气急的病人,又对中医完全不知,难免心想着:我就想咨询一下,我才问了你一个问题,你反而问了我这么多,你这中医到底会不会看病呀……
病人:“大夫,晚上我总是胃胀,这是得了啥毛病?”
西医同事:“胃有炎症”
病人:“就是胃炎吗?”
西医同事:“就是胃炎”
我:“只是晚上胀吗?白天胀不胀?泛酸吗?嗳气吗?烦躁吗?口苦吗?恶心吗?胃口怎样大便怎样………?”
有的脾气急的病人…………我就不重复这段话了
遇到这种脾气急又对中医全然不懂的咨询病人,从他们的语言、眼神表情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对中医的疑惑,甚至于鄙夷……有时我也会多说一句:“治病是个细致活,所有信息都得弄清楚,而且越多越准确,而且还得仔细把脉、看舌苔,你要只说个病名,中医是无从下手的,比如你只说治便秘,不把脉不看舌苔,你也不告诉其他任何信息,如果再不让中医师看你,就算华佗在世也无法给你开方下药!”
如此真实案例,甚多,于是不自觉地总结出一条规律来:西医直截了当,病人听起来好像也都明白,而中医呢,光是诊断病情,都得问这问那看这看那,显得的确繁琐……这,也是中西医之间区别的一个点吧。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区别,我们总得找找原因,西医方面的原因,这不是我的强项,不敢妄加评论,作为临床近三十年的中医的我,从中医的角度来聊聊:
中医治病,治的不是“病名”,而是治的“病证”,而我们普遍说的病,一般是指病名,比如失眠、中风、便秘、感冒等,然而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会(也是必须!)把这些疾病经过辨证后分成若干证型,比如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阴虚感冒、暑湿感冒、阳虚感冒、气虚感冒等,而不同的证型就会用不同的方药,如果你去找一个中医师,只说治感冒,其他任何信息都不提供的话,没有哪个中医师能开出处方来的,这似乎是中医连感冒病都不会治了……
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等等,是中医的基础也是特色,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的是“病证”。
也就是说,很多人对中医的不了解,造成了他们认为的中医繁琐、不治病。中医药要发展,个人认为首先得普及,哪怕普及最基本的中医基础也行,这样至少能消除这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