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山如斧削,一旦扎进了这层峦深处才发现,原来这世间难行的路,又岂止诗仙笔下的蜀道,平原地区十多分钟的车程,放在山区,得以小时计。
交通不便,山里的百姓平日里小病小痛忍忍过去,可万一落了重疾,这弯弯绕绕的看病路,真正是道阻且长。
生活在山区就医困难,早些年是不争的事实。
现如今随着百医驻村行动的实施,即便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也能随时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用所学知识,尽量帮助他人”
“少喝酒,少抽烟,没事就到我这来,帮你量个血压。”在*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东亭村卫生室门口,驻村医生王林将刚刚前来就诊的患者送出门,口中还在不断的叮咛。
因为要给另一位患者送药,王林来不及招呼路过的熟人,扭头钻进了配药房,娴熟地从架子上找到药品,又马不停蹄的坐上车,绝尘而去。
小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好不容易捱到目的地,车还没停稳,王林就急匆匆开门下车了。记者后知后觉的举起相机,喊住他,想给他拍张照,王林回头:“我先把药送去,别让人家等着。”
王林与患者交流病情人民网李希蒙摄
今年59岁的毕春玉患有慢性中耳炎,听力有些受损,王林把药递到她手里,在她耳边一遍遍地大声说着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待得毕春玉完全弄明白,这才出门离去,门前布满青苔的小路上,有些湿滑,举着相机的记者一个踉跄,王林拉住记者,“注意安全,山路难走,刚来的时候我骑电瓶车送药,掉进沟里,摔得我浑身疼。”王林微笑讲述。
“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虽然不是全科,但是作为村医,我应该是合格的,我就是想用所学知识,尽量帮助他人。百姓们相信我,尊重医嘱,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回去的路上,王林擦了把额头的汗水,笑容满面。
“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找我”
*山市休宁县五城镇小贺村的医务室门前,人头攒动,量血压、听心率、拿药的患者排满了小屋,还没挤进诊疗室,就听见:“您一个人来的啊?下雨天要慢一点,下次让您儿子陪着一起来。”
说话人名叫何迎冬,是一名全科医生。“当地人饮食习惯太咸,再加上保健意识淡漠,能吃能睡能干活,就觉得自己身体没问题,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各种慢性疾病。”何迎冬如是说。
何迎冬正在电脑前输入病人基本情况人民网李希蒙摄
为了解当地百姓的身体状况,初来乍到的何迎冬,背着健康体检一体机,走家串户,给当地人挨个检查身体,为此,他没少挨白眼。“一次不行就两次,多跑跑,多走走,多和村民沟通,慢慢地他们就理解了。”
何迎冬的付出慢慢有了回报,他不但填补了当地10年没有村医的空白,还强化了村民的保健意识。如今,医术精湛的他,早已成了守护村民的健康“守门人”。“现在看病太方便了!以前下山瞧病,要花1个小时,现在只需要10分钟。”村民许友爱说。
“我就住在卫生室隔壁,有什么样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找我。”每次何迎冬结束诊疗后,都会对患者交代上这么一句,医务室隔壁空置的小屋,不仅是何迎冬驻村就医期间的宿舍,也成了放在老百姓心中的“定心丸”。
“我驻村时间有限,等当地的基层医师来接手才能放心”
吵吵闹闹的小诊疗室内,张健不断增加的说话音量显得有些徒劳,医患双方都有些无可奈何,苦于语言不通,张健喊来了正在招呼患者的“徒弟”,有了这个“翻译”,沟通过程明显顺利很多。
张健驻点的*山市休宁县五城镇长干村,地处偏远,刚才前来就诊的老大爷已经91岁高龄,说着一口跟普通话完全不相近的方言,再加上有些耳背,沟通起来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但这便是张健工作的“日常”。
张健在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做健康体检人民网李希蒙摄
“我驻村时间有限,真担心走了之后村里又回到以前‘医师空白村’的状况,等当地的基层医师来接手才能放心。”担心自己走后,百姓无医可投,是梗在张健心中的一根刺。在他驻村之前,长干村一直没有医师,导致村民看病困难。
向当地*府诉说了自己心中的担忧,张健身边从此就有了一位当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做“徒弟”,作为驻村医师的张健,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在驻村期间大力培养人才,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留下来,保障长期满足农村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以后我回去了也更能放心了,咱们这能长期有医生了。”张健说着,欣慰溢于言表。
年,安徽省针对全省68个村医空白村,开展健康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选派了人到村医空白村驻点帮扶两年。其中,王林、何迎冬、张健便是来医院的三名优秀医生,“驻村”的日子里,他们不仅解决了当地村医的空缺,还将先进的医疗方法和正确的健康理念,像一颗种子,深埋进了大山。
(责编:关飞、张磊)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