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际爱耳日丨熊会滑雪吗无声的爱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国际爱耳日。说到国际爱耳日,这个节日最开始是由残联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年3月3日第一次在全国各地同时开展。之所以选3月3日,是因为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3.3象征了两只耳朵。

但你知道吗?中国的听力残疾就有万人!万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也就是多万。

这么多数量的人,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注意不到的,这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爱心和关怀的缺失。虽然我们教育孩子要关怀残疾人,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生活的不便,也不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

今天我带来的这本绘本《熊会滑雪吗?》是关于一个无声的爱的故事。

光听书名是不是完全猜不出故事?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好好看看它的封面,封面是明亮的黄色,中间有一只小熊,这时候眼尖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只小熊的耳朵上戴着助听器。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老年人与新生儿存在听力损失,但据统计,全球15-35岁的年轻人中,约12亿人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当出现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时,佩戴助听器是保护剩余听力的有效手段。

这本绘本的作者和绘者本身都是听障人士。文字作者雷蒙德·安特罗伯斯是英国一位知名的聋哑诗人、编辑和教育家,曾经获得毛姆文学奖,他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口语教育硕士,并在伦敦的聋哑学校做驻校诗人。

这本书的插画家波莉·邓巴也是个听障人士。她部分失聪,所以擅长观察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而且她有切身的经验,知道失聪不仅仅是世界的安静,也会让人困惑和惊愕。这些都体现在了她的插画里。

小熊在书中说他喜欢“响亮”的颜色,所以绘者选择了明亮的黄、橙、红,这些有个性的颜色,在柔和的雪景背景里非常突出,也改变了社会的刻板印象:关于残疾孩子的故事也可以很高调、明亮。

接下来一起和我走进小熊的世界吧

小熊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别人都不一样,早上爸爸叫他起床的时候,他不是被声音吵醒的,而是被房间里的震动吵醒的。

爸爸喊他吃早饭,他只能隐约听到声音,但却能感觉到楼梯的扶手、墙上挂画的晃动。

吃饭时,电视上播放着滑雪比赛,爸爸问小熊“熊会滑雪吗?”小熊搞不懂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但他没放在心上。

没想到,在学校里,老师同学也反复问他“熊会滑雪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小熊非常困惑。

让他困惑的还不止这个,聊天时,同学都在笑,但他听不清他们在笑什么,他仿佛被所有人隔绝在外。同学又问了:“熊会滑雪吗?”

直到,有一天早上,爸爸带小熊去见了一位听觉矫正专家,她测试了小熊的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听力的下降就像下坡的雪道。

在听力专家的帮助下,小熊终于第一次戴上了助听器。戴上助听器的瞬间,他终于解开了“熊会滑雪吗”的谜团,原来,平时其他人问的是“听得见我吗?”这是一个谐音,因为英文的Canyouhearme?和Canbearski?听起来很像。小熊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自己周遭的声音是那么热闹,那么响亮。

当然,小熊学习与助听器相处的过程,也不全是顺利的,有时候他觉得听得太清楚,反而让他烦躁了,他宁可把助听器摘下来丢在一旁,有时甚至会把助听器弄丢。

面对“熊会滑雪吗?”这个曾经困扰他的问题,他还是不知道答案。因为这从来不是一件听见就能解决的事情。

幸好,被爱着的小熊,没有因为耳背而封闭自我、偏执多疑。在小熊的爸爸陪伴下他们一起去了滑雪场,小熊他终于能回答这个问题了:熊会滑雪!

对于有听觉障碍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鼓舞,尤其是给听障儿童的父母提供一个育儿典范,孩子面对自身的缺陷能平和坦然地接受,少不了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但对于健康的孩子这本绘本的意义在哪里呢?

爱奇艺有个短片叫做《不说话的爱》,里面讲了聋哑父母有一个可爱的女孩,6岁的她能听到,但因为父母都用手语交流,她也一直用手语交流,一直不说话。但当他的父亲被别人污蔑挨打的时候,她终于开口说:“不要打爸爸,爸爸不是小偷。”小女孩愿做父母的耳朵,为他们发出声音。

对于健康的孩子来说这本书的意义是认识并尊重“人”的多样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