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我热爱中医,要成为一位明医!”,坚定地把这句话说出来,孙子茹同学用了9年时间。期间,她醉心于纯粹的中医思维,跟诊明师努力学习,一直到硕士毕业,这句话也不敢轻易说出口。因为她知道优秀的中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高标准面前,有点胆怯。“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也许是她当时的心态吧。
毕业后的她,经历短暂的退居二线,剖析、反思、蜕变、勇敢,终于坚定地重返一线临床,有勇气、有力量地说出心中的热爱。这份勇气和力量,来自于对中医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
她的感悟是,“学习中医,受益最大的是自己”。确实,因为她通过中医实现了生命的成长。同时,我们也相信,她身边的亲友,也将因为她而受益,中医太美,她也将为中医之美增添光彩。祝福她,祝福每一位热爱中医、突破自我的朋友!
九年中医路我的迷茫、勇敢和坚定
文/孙子茹
大家好,我是孙子茹,很荣幸受到建木医社百会的邀请,与大家分享我在中医路上的成长故事。我虽然学医有九年了,但其实也只是在中医这一条很长很长的道路上,走了一小段路。
下面我将从学医经历、临床实践和中医感悟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个分享。
学医经历:九年时间,始坚定为医之信念
学医经历,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九年时间,始坚定为医之信念。
这九年时间,指的是从年到年。分成三个时间段来讲的话:年到年是我的本科求学阶段,年到年读研,年6月到年是工作阶段。
本科有幸跟诊明师,醉心于纯粹中医思维
我当时选择报考中医药大学,是因为我家里人。他们因为长期劳累身体不太好,我就想着去当一个医生。
刚进入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我对于学中医是没有什么了解的,我并没有很喜欢中医什么的,之前也没有看中医的经历,就完全都是从零开始的。可能我算是一直以来学习都比较认真的一个人,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学医的热情。
真正激发我学习中医的兴趣的,是源自于我大一看到的一本书——《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里面主人公余浩描写的那种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朴素的纯粹的中医思维深深吸引了我。
特别具体的内容,我已经忘了,但我始终记得,他叙述家人教他弦脉时,让他自己去放风筝,拉风筝线去体会,还有里面提到的取类比象的象思维。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这样学中医简直太好了。
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我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结识了曹然老师,然后就跟着曹老师出诊。当时是在药房帮老师煮药、抓药,有一次老师看完诊以后去药房,他拉开药匣子就给我们讲枳实这味药。老师不讲课本上枳实的功效,而是拿起枳实,告诉我们它像血管的横断面。我当时既惊又喜,暗自庆幸我真实接触到了《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书中描绘的场景。那时我就暗下决心要一直跟着曹老师,因为曹老师用纯粹的中医思维吸引了我。
后来,有一次我感冒,头痛得厉害,老师先是给我针刺风池,后来就在药房随手给我抓了点药,泡在杯子里,药到,病除。当时我立马被中医疗效征服。要知道,我之前是每次感冒就要吃好多感康的人。
随着老师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组团来看病时,我就对于中医疗效见怪不怪了。
那时老师也推荐我们看了《问中医几度秋凉》,是讲中医情怀的,再加上老师总是结合中医给我们讲人生道理,所以我就越来越喜欢中医了。
意识到医生需要综合实力,害怕、迷茫,不敢从医
但是,跟诊到后来,大概是我大四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卡点。我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我觉得我可能不适合当医生。因为我当时深刻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要成为一名医生的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医术,更多的是综合实力。
在我大二跟诊的时候,老师每天看诊十多二十人,病人都是一个好了介绍另一个过来,医患之间彼此很信任,那时候我见到了医患最和谐的一幕。等到后来随着患者越来越多,老师每天看诊五六十人,甚至一号难求的时候,那整个状态完全是不一样的,因为每天除了看诊,还时不时有突发事件要处理。比如有人排队闹事啊,有人为难学生啊,有人不遵医嘱,质疑医生啊等等。
我每次看到老师从容应对,并在短时间内就快速收集四诊信息让患者心服口服时,我都一次又一次地深刻认识到,原来成为一个医生需要综合实力,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掌握主动权的能力。在这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我对于自己以后要成为医生,其实是害怕的。
当时我迷茫了有一年多的时间,等到后来上研究生,拿到了执业医师证,我硬着头皮去药店兼职坐诊。那个时候体会到了青年中医坐冷板凳的感觉,人家一看我很年轻,就是很不相信。
以前我对于脉诊其实不是很重视,觉得只是其中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已。等到自己出去坐诊,就觉得脉诊真的是太重要了,因为经常就会有人过来,手一搭,什么也不说,就过来考我。如果我通过把脉能说出来他的一些问题,他就会很信任我,这是当时我在药店兼职坐诊时候的深刻体会。
我是年6月份毕业的,那时候我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当医生。
虽然自从跟诊曹老师以来,我就尝试自己给自己治病,后来也给亲戚朋友治病,在药店坐诊的时候临床效果也不错,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因为见过那种真正有能力、真正的高手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就会发现觉得自己还差好远。
所以,毕业之后,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从事中医文字相关的一些工作,没有从事中医临床。
真正“长大”了,坚定为明医之信念,重归临床
参加了工作,那个时候内心其实也是很纠结的一种状态,就是怕如果一直从事文字方面工作的话,可能会把临床放弃掉。
最后,经过认真思考,我下定决心,在三个月后,重新回到了临床,一直工作到现在。
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的成长是比较大的,其中特别需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药师陈陶,他在情志层面帮我解开了内心的一些结点。还有一位朋友,他转换了我思维当中对于“长大”的理解,让我认识到长大不再是负担、压力,而是新的挑战、起点。
心态变化之后,就感觉自己真正有信心成为明医,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当医生,要从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想法。
我的中医历程跟人生历程是相重合的,中间的每一小步推动,其实也都是我自己的一份成长。现在我可以坚定地说:“我热爱中医,要成为一位明医!”把这句话说出来,对于我来说,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背后是对于中医疗效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自信。
年10月末,我经历了家人生病,那个时候恰巧看了电影《长津湖》,看到里面的将士们如此英勇,也深深鼓舞了我——对于我自己选择的道路,要勇敢、要坚定。
坚定为明医之信念,这个心路历程我用了九年时间来走,以后也将一直坚定、努力地走下去。
临床实践:世界观认识到哪里,疗效就能到哪里
关于临床实践,我本身是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用针灸的话,是从大一加入我们学校的一个专业学术性社团开始的,那时候自己身体有什么问题,就会给自己扎针来治。
用方的话,因为自己比较喜欢中医,再加上曹老师督促我们学习经方,所以虽然我们专业不开《伤寒论》这些课,但是我都会去蹭课,也蹭过张驰老师的伤寒课。我第一次用《伤寒论》的方子,用的是苓桂术甘汤,当时一副苓桂术甘汤就把我爸蹲下去起来的时候眼发黑的症状治好了,可以说是“初识经方即感经方之魅力”。
初识经方,苓桂术甘汤治“起则头眩”,一剂而愈
我记得当时看书,有人解释苓桂术甘汤条文里头“起则头眩”的“眩”,一个目一个玄,它的本意其实就是眼发黑,当时我就根据这个用的苓桂术甘汤,一两的量折的是15克(因为我记得倪海厦老师说汉代一两相当于15.克),其他的脉象、舌象什么的都没看,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让我爸去抓一副药,他也是比较相信我,就去抓药了。当时药店的人还说,一副要抓这么大的量?因为原方里头茯苓是四两,一两折合15克的话,那就是60克。我爸就按照方子这么抓了,喝了一副药,那个症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时我就觉得,经方如果用的对的话,真是太厉害了!另外自己心里也在想,这看病也太简单了吧。后面临床跟久了,才发现那个只是初学者的运气,就是一下子碰对了,当时没考虑那么多,也不知道从何考虑,真的就是一种无知的状态下,就一下子碰对了。在临床上见识的越来越多了,就发现其实临床是复杂多变的,上面的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状态。
一方可以治多病,临床执简御繁的思路
在临床实践上,我留意到一方可以治多病这样一种现象。
记得年的时候,那一年长春的天气比较反常,七八月份雨水很大,然后当时曹老师就用了一张藿朴夏苓汤加加减减治疗了很多病。我当时在跟诊,看到好多病人症状都不一样,然后老师就用这一张方加加减减治疗很多病,效果都还不错,当时不理解。
后来,我查了一下,年是己亥年,岁运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七八月份的时候是在大暑到秋分这个时段的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少阴君火。
当时老师跟我们说,这个时候是湿跟热胶着在一起,用方的时候,这个度特别难把握,如果单纯祛湿的话,有可能更燥,可能会助火,但是如果灭火的话,可能也会加重湿,所以其中的这个度会比较难把握,以藿朴夏苓汤作为主方加减,主要就是考虑这个层面的问题。
我还听过很多老师一辈子就用一张方治疗很多病,有的用小柴胡,有的用附子理中等等,真的是一张方加加减减治疗很多病。
全身疼痛治疗难效,找准病因心开病解
临床上,我还留意到有些人可能遍访名医,但是疾病无果的这样一种现象。从我的观察来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的是患者不信任医生,可能看了几天,觉得没什么效果,然后就不吃了,就换一个医生,不停的换医生;有的是患者不配合,吃药不忌口,或者是不改变原来错误的习惯,所以有的慢性病就没有办法治愈;有的可能是心理层面有一些问题;还有的可能是家里的风水有问题等等。就是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这个病常规医药治不了。
在这方面,我有一个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
前一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个全身疼痛伴出汗的阿姨,她本来是在我工作的养生堂做理疗的,做了挺长时间了。这位阿姨每次来的时候,叙述病情会说上二三十分钟,每次她都会讲这里痛、那里痛,她疼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全身整个手足三阳经的部位都有,并且每次还都不一样。每次理疗完之后,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就不能完全好,后来我同事就把她推荐过来找我做针灸。
开始,我是用解结针给她处理痛点,把针扎下去之后,立马就不痛了,当下的效果,阿姨还是比较认可的。下次再来的时候,又有新的痛点,阿姨让我还是那样给她处理。
当时我真的很无奈,我不喜欢这样去治病,完全没有任何辨证啊,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是解决局部的痛症,下一次又会有很多新的疼痛的地方出现,对我自己来讲的话,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她这种全身整个手足三阳经的部位都有疼痛出现,在临床上还是比较罕见的,我通过摸脉,发现她的情志层面有问题,推断可能是受过很大的精神创伤,然后阳气就一下子振奋不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因为还不熟悉,我没有办法跟她深入聊,到后面她第三次来的时候,我就问了她。我说,阿姨,在病之前,您有没有突然间经历过什么事情?后来阿姨就告诉我,说三年前她的儿子突发车祸去世,自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全身都疼。
她当时把这个话说出来,然后在我面前哭了好久。我就安慰她,同时鼓励她通过哭,或者找亲近的人倾诉,或者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这些说出来,发泄一下情绪。
后来,阿姨应该是听进去了。自那次以后,后期的治疗效果,我感觉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台阶,阿姨的整个状态好很多。后来我给她开了柴胡桂枝汤善后,到目前为止,阿姨的情况也是挺好的。
关于临床实践的话,我总结了一句话:世界观认识到哪里,疗效就能到哪里。这句话我最开始是从姜宗瑞老师那里听到的,在伤寒课上姜老师提到这样一句话,我当时就觉得,这句话真的是太好了。
在剑城的个性签名那里,也有一句话,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中医是一门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这是《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里面的一句话。
我真的觉得中医是其大无外的,疾病有很多层次,解决问题也是有非常多途径的,你的世界观认识到哪里,整个视角认知到哪里,疗效才能到哪里。这是我目前对于中医临床实践的一种认识。
中医感悟:学习中医,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在中医感悟方面,我也用一句话来总结: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我是非常喜欢中医的,喜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中医教会了我一种思考的方式。比如中医里面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不可分的,任何东西,不管是一件事,一个物,它都是阴阳同时包含在其中的,这样就不容易偏颇。
还有就是在跟诊和自己临床的过程当中,我形成了一个受益终身的疾病观,就是疾病是身体发出来的一种信号,我们的身体其实是需要我们自己保养的。我们身体有一套自己的系统在维持,如果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的话,假如说天冷了没有加衣服,吃饭吃的太多,或者总吃凉的呀等等,它就容易出状况,这其实是身体发出来的一些信号,提醒我们要好好地对待自己。
还有就是“观念比治疗更重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个是我临床当中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如果已经到了治病这个层面的话,已经是末端了,当我自己有了这种养生观念的话,我就能积极影响身边的人。
还有就是通过学习中医我会更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会感恩古圣先贤。我觉得就像梁冬说的那句话,“感叹中医太美,中国文化太美”,真正喜欢中医的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慨吧。
最后,我想说其实中医思维跟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人体,对中医的探索是一辈子的事情,中医是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门学问。
有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也会对于一些事情,猛然之间有一些感悟。比如这次回家途中,在坐飞机的时候,我就思考:为什么坐飞机会比坐火车快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道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感谢建木医社的邀请,我们因中医而结缘,很荣幸可以和大家医路同行。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
附作者简介孙子茹,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临证深谙中医学整体观念,注重经络腧穴与气血阴阳理论,擅长治疗各种痛症: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腰痛、腿麻、中风偏瘫以及急慢性胃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痛经等。
I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孙子茹年1月23日语音分享于建木医社会员群,建木医社编委会整理成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本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